真能靠房子養老嗎?
- 時間:2013-10-14作者:Admin
“以房養老”,本質上是一種小眾化的金融產品,并不一定適合所有中國家庭。
十多年前,“以房養老”被首次提出時,它是時任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公司總裁的孟曉蘇提出的一個設想,實際上是房地產商替保險商琢磨出的一個金點子。
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4+2+1”家庭模式,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為養老焦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時,立刻成為社會熱點。
事實上,作為舶來品的“以房養老”,在英美等國早已推行,但發展緩慢。這種養老方式,是指老人通過抵押房屋產權,定期取得一定數額養老金,老人去世后,銀行或保險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權。美國二十多年來僅有3%的申請率,這不過是一種養老模式的補充。
在西方發達國家,各種社會保障制度相對完善,“以房養老”屬于錦上添花,但對轉型期的中國人來說,有點像雪中“求”炭,因此“以房養老”在國內自推行起一直水土不服,上海、南京、北京、西安等地相繼試點,但應者寥寥。靠房子養老,成嗎?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
當“以房養老”再次被熱議時,有人說,它無疑將房子的重要性大幅提升,它不僅是丈母娘選婿的標準,也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
假設一個30歲的年輕人在今年買房結婚。他用自己的積蓄和父母的一部分錢,買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繳納了30%的首付,剩下的按揭。參照2013年9月,西安房價為7233元/平方米,貸款30年、年利率為6.55%,按照每月等額本金還款計算,以后的30年里,他每月都需要償還銀行貸款3216.89元。
等到他60歲快退休時,房子終于歸自己了。但他三十年里,已經向銀行支付利息65萬余元,本息合計115.8萬余元。如果他接著用這套房子抵押“以房養老”,之后直到他的生命結束,他將依舊因為倒按揭和銀行發生關系。
這種30歲置業,30年養房,60歲后房養人的生活方式,你會選擇嗎?
中產階層:不至于抵押房子才能養老吧?
李先生在西安一事業單位工作超過30年,明年秋季退休。在西安市工作了半輩子的他,一共積累了三套房產。
“準確說是三套半,房子面積都不大。一套是幾年前兒子結婚時借錢買的,欠債已還清;一套是單位當年的半福利房,比較舊了,這幾年一直在出租;一套自己目前住的,通過朋友買的比較便宜的內部房,還不到十年;那半套是用公積金按揭給小女兒買的,她雖然還在上學,但希望以后留在身邊,又怕房價漲,就先買下了。”李先生說,他雖然擔任過領導副職,但家里一直負擔較重,和已經從公務員崗位退休的愛人熬了半輩子,沒留下什么積蓄,“都貢獻給這幾套小房子了。”
李先生說,“以房養老”剛推出時,他就跟身邊一些同齡的朋友、同事討論過,但普遍都持保留意見。大家基本都說,這政策可能有好處,但不會考慮。“他的這些朋友大都是公職人員,收入較穩定,算是中產階層。
“我覺得不至于抵押房子才能養老吧。”李先生的愛人這么說,間接表達了其中一個原因:因為養老雙軌制的緣故,他們普遍對養老沒有太多焦慮。
低收入者:房不留給娃別人咋說我們?
養老壓力不大的群體對”以房養老“不感冒,那么養老壓力比較大的群體呢?
“房子還是留給娃吧,養老?總是有辦法的。”目前兼著兩份工作的工人張女士說。她是土生土長的西安人,和愛人曾在同一家國有印刷企業工作。輝煌一時的那家企業在大約十年前開始走下坡路,于是張女士被買斷工齡,她的愛人下了崗。
“我們現在住的這舊房,是廠里效益還好的時候蓋的,雖然地段不太好,但價錢比較便宜。”張女士一家三口在城北這套不足70平方米的小兩室里,已經住了快16年。
“肯定也想換房子,但攢錢的步子跟不上房價的趟。”張女士說,離開企業后,他們的家庭收入一度陷入低谷。目前,夫妻倆的收入加起來每月平均6000元左右。
夫婦倆盤算,兒子大學畢業后再買一套房。“娃剛工作收入低,靠自己肯定買不了房,但現在沒房結婚就是個大問題。”他們找了兩年多,想找個合適的房子。“眼看房價一陣一個價,前年就咬牙買了。”他們買的那套小戶型的期房今年剛剛交房。
雖然可以預見的養老金很微薄、幾乎無法達到養老的需求,但張女士和愛人很堅定地表示,不會動房子的念頭。“我們沒本事,給娃也留不下啥,也就這一套舊房、一套貸款的房。退休年齡到了還能再干么,加上養老金應該差不多,干不動了再說干不動的話。”張女士用常年操作機器因而粗糙的手摸了摸幾乎全白的鬢發,笑著說,“娃不當工人了,總有出息的時候吧,他也不會不管我們。但要拿房押錢養老,娃就算不說啥,別人咋說我們呢?”
來自:中國建筑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