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2035年后“以房養老”可能是重要的選擇
- 時間:2018-08-10作者:Admin
“以房養老”試點四年后將擴大至全國范圍。8月8日,銀保監會發文表示,進一步深化商業養老保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發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對傳統養老方式形成有益補充,為滿足老年人差異化、多樣化養老保障需求,決定將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擴大到全國范圍開展。
“以房養老”從四個城市擴大至全國
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又被稱為以房養老保險,是一種將住房抵押與終身年金保險相結合的創新型商業養老保險業務,即擁有房屋完全產權的老年人,將其房產抵押給保險公司,繼續擁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經抵押權人同意的處置權,并按照約定條件領取養老金直至身故;老人身故后,保險公司獲得抵押房產處置權,處置所得將優先用于償付養老保險相關費用。簡而言之,“以房養老”實則是保險公司分期付款,從民間收購房地產的一個流程。
2014年7月,原保監會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正式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試點截止時間為2016年6月30日。
2016年7月,原保監會決定將試點范圍擴大至各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以及江蘇省、浙江省、山東省、廣東省的部分地級市,試點期間延長至2018年6月30日。
去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商業養老保險的若干意見》,要求大力發展反向抵押保險等適老性強的商業保險,并提出支持商業保險機構開展反向抵押保險業務,在房地產交易、登記、公證等機構設立綠色通道、降低收費標準,簡化辦事程序,提升服務效率。
以房養老保險試點以來,業務開展并不理想。公開媒體報道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有多家保險機構獲得了試點資格,但只有幸福人壽一家保險公司開展了相關業務,共有98戶家庭139位老人完成承保手續。
此次擴大至全國范圍,銀保監全方位督促保險機構和各地保監局做好“以房養老”的相關工作。保險機構要做好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等綜合研判,加強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業務的風險防范與管控;積極創新產品,豐富保障內容,拓展保障形式,有效滿足社會養老需求,增加老年人養老選擇。各保監局要支持保險機構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業務,做好相關監管工作,規范市場行為。如有保險機構確定在當地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業務,保監局應及時向銀保監會報告。
“以房養老”引質疑但勢在必行
“以房養老”試行之路走得并不順利。比如有觀點將以房養老解讀成政府在推卸應該承擔的養老責任,也有觀點認為無法理解房子不留給子女;甚至出現過打著“以房養老”的旗號行騙的案例。金融機構擔心未來房價下跌、房產變現難,開展該項業務顧慮重重。
全國老齡辦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過1000萬,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4億,占總人口比重達17.3%。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在個別省份,人口老齡化問題更加突出。遼寧省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總比重近23%。今年7月,遼寧省提出將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鼓勵老年人才自主創業。
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已成不爭的事實,養老問題將日益突出,養老壓力越來越大,部分省份甚至呈現養老金虧空,今年7月起已開始實施養老保險基金調劑制度。今年6月13日,國務院向外公布了《國務院關于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的通知》(下稱《通知》),決定從今年7月1日起實施基金中央調劑制度。《通知》明確,地方上比例從3%起步,采取人均定額的方式進行撥付,離退休人員多的省份將獲得更多的調劑金。
日趨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以房養老保險的市場動力及其意義。業內人士認為,以房養老試點擴圍,目的是在探索符合國情、滿足老年人不同需要、供老人自主選擇的養老保險產品,擴大養老服務供給方式,這無法替代基本社會保障。
目前對以房養老的擔憂主要集中在法律政策不配套、傳統觀念難改變、政府監管協調能否跟上等。《證券時報》評論員文章表示,首先以房養老擴圍有待加強制度設計。推動以房養老擴圍,除了自下而上的市場化運作、逐步發展,更需要將其納入市場化改革頂層設計范疇,在法制保障、政策引導、市場配置、行業發展等方面加強規劃和統籌協調。
其次有待發揮保險機制的重要作用。開展以房養老以及相關配套業務,是對現代保險所具備的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輔助社會管理三大功能的綜合運用。還需要特別注意加強市場監督。以房養老涉及房產業主、房產中介、銀行、保險公司、養老機構等多個市場主體和各有關方面的利益。需要相關部門加強市場監督,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防范行業風險。
最后,基金君作為正在老去的“80后”,試想2035年后,“以房養老”是最慘的一步,要做好其它財務規劃養老,比如買養老目標基金。你愿意“以防養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