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模婷婷_国产91成人_中文字幕国产一区_xxxvideos3d性动漫_97精品超碰一区二区三区_综合久久一区二区

二維碼  |   加入我們  |   聯系我們
資訊平臺
您的位置:主頁 > 資訊平臺

征地財政最大的損失不是農民 是城市自己

時間:2014-05-04作者:Admin

在城市化這個大題目下,有的話講起來有把握,有的很沒有把握。我先從比較有把握的命題開始,這就是中國的城市化還有很大的潛力。
  不妨先看幾個數據。2013年中國GDP中,農業的份額占10.1%,但同年農村戶籍口占總人口還高達65%。如果這65%的人口只分享10%的總產出,那恐怕天都會塌下來。幸虧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的。今天很多農村戶口的人已經進了城鎮,以工商為業,也常住在城鎮。這部分人約占總人口的17%,總數當在2億以上。減去這部分常住城鎮的農村戶籍人口,常住在農村的還有多少?6.24億,占總人口的48%。要是這48%的人分享10%的總產出,經濟也非常失衡。所幸很多人常住農村,但從事的是非農業活動,包括現在不少通勤人口住在農村,但每天到城鎮工作。這部分沒有很精確的統計,或可估計為占總人口的15%-20%。這樣,還有約30%的總人口分享10%的總產出。整體看,現在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依然有3倍之高。
  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很大,本身是城鎮化的動力,因為人往高處走是不可抗拒的規律。這也是我們討論城市化問題的微觀基礎。特別是農村人口不斷更新,受教育的年輕人在增加,80后、90后、以后還有00后,他們必定會對這個差距做出反應,一定還會有很多人往收入的高處走。從這點看,說中國的城鎮化方興未艾,是滿有把握的。
  如果不出大的差錯,農業占總產出的比例還會趨小。這不是說農業不重要,但需求方面有一個恩格爾定理,就是當人們的收入提高了以后,用于吃的開支比重會下降。可以看看發達國家,比如說英國也是一個人均1.5畝耕地的國家,耕地稟賦跟中國差不多,但英國現在的GDP當中農業份額僅占0.5%。中國的上海,GDP中的農業份額也已經是0.5%了。如果這個趨勢出現,更多人口成為城鎮的常住人口、戶籍人口,應該可期。
  一方面人往高處走,另外一方面,不同的產業活動各有適宜的空間居住模式。農村住得非常散,因為技術基礎是光合作用,每塊土地都要種上莊稼,農民步行種地,還要拉上一頭牛,走不了多遠,只能靠近耕地居住。農村最小的居住點叫自然村,好像是自然形成的,其實是與傳統農業生產相適應的一種空間布局。工業的情況則不同,不需要那么分散的居住。工業開始依賴于自然動力,位置和規模也比較依賴河流或礦產,等到電力、長距離傳輸、運輸革命發生以后,工業人口就開始集聚和集中,而后來的現代服務業則可以讓人口更加集聚。所以產業結構的變化,會帶來空間居住模式的變化,從非常分散的、自然的、貼近耕地的居住模式,演變成集鎮、城市和大都市。這也提供了經濟增長、投資和再配置空間的機會。關于這一點,我相信有分歧也不大,中國在這件事情上還有很大的潛力,會經由城鎮化率的逐步上升來拉升內需。
  那么,什么話是沒把握說的?在我看來,就是數目還非常巨大的潛在的城鎮化人口究竟會怎樣流動?會向哪些城鎮集聚?城鎮化不能只抽象地講,城市是有位置的。究竟集聚到哪個城市,哪批城市,在這個問題上還看不準。現在差不多所有的城鎮,都認為人口、投資、機會會到他們那兒去,所以現在幾乎每個城鎮都在大干。
  這里含著一個假定,似乎只要我們這個城鎮夠級別,人就會來,只要把縣變縣級市,變成地級市,最好再升格為副部級城市或計劃單列市,人就一定會來。但是在經驗上,人口流動、集聚到哪里,與那個地方的行政級別不完全有關。同樣級別的城市,有的非常“招人”,有的就是使出渾身解數,人家還是不去,或去得不那么多。
  拿第五次人口普查到第六次人口普查數字的變化來看,十年之間,全國600多個城市的人口,有的負增長,有的零增長,有的高速增長。上海在2000年-2010年間,常住人口增加了38%,一些靠近上海的城市,蘇州、昆山等地,增長了40%。但是稍微遠一點的,如鎮江十年人口增長7%,年平均只有0.7%,中心城區人口是減少的。有個小組最近在開封做研究,說開封那10年的人口增長幾近于零,其實就是人口外流。
  但現在行政主導的城市體制,每一級都在發動“城鎮化”,大家相信一條“定理”——只要上基礎設施,搞公共服務,人就會來聚。這個定理看來還要檢驗。早期是對的,因為在極度缺少基礎設施的時候,哪里建,人口就到哪里聚。但現在情況已有變化。很多地方大修基礎設施,“超前”很多年還是不吸引人,空空蕩蕩。投資要算回報的,現在各個城市投資的邊際回報率差別很大。怎么可以忽略這個力量呢?誰忽略它,就會受到經濟規律的懲罰。
  房地產投資也集聚。我看到行內的估計,整個房地產投資有一半集中在不到50個城市。全球也有這個特征,全球房地產總投資的一半集中在30個城市。對這個集聚之勢恐怕還是要認頭,因為不是農業文明了,不是每塊地都一定能變成中心的。現在的問題是很多城鎮不認這個頭,就要把自己這個地方建成世界中心,就靠把架構拉大,就靠多征地、高強度投資、上項目,反正拿烏紗帽壓,“不換思想就換人”。現在就是這個矛盾沖突。實際的人口流動不聽這個,經濟資源的集聚也不完全聽由行政力的擺布。
  像浙江義烏,不過一個縣級市,涌去了多少人?憑什么,不就靠近鐵道線嗎?不就是個縣級市嗎?鐵道邊上的縣級單位多了去了,要承認人往哪里聚的學問非常大,流動的要素像水一樣,水無定勢。別認為著急慌忙給他們發個保障房就可以把人留下,人家還不一定都留下。究竟哪些走,哪些留,最后聚到哪里,未來星羅棋布的城鎮究竟怎么分布,我們現在對此所知甚少。真正有把握的話,還沒有幾句好講。
  問題來了:對涉及面甚廣、影響因子很多、所知甚少、沒把握或不完全有把握的事項,選什么體制來應對?用經驗來說,用集中權力、自上而下發布命令的體制一定會輸得很慘。不是說計劃體制完全沒有優勢,目標單一又明確的事務,譬如要打仗,戰時經濟差不多都是指令計劃經濟。但是,和平時期要滿足多重目標,資源配置與協調需要的信息量太多,集中處理就相形見拙。
  城市發展比工業生產更為復雜。政府在城市化和城市建設、管理中當然要起重要的作用,但政府尊重市場規律,是政府更好發揮作用的關鍵。城市經濟里各種相對價格的變化包含大量信息,也決定性地影響人口流動和集聚的去向。如果城市領導人對市場相對價格知道太少,大權在握就下命令指揮,非要與市場對著干,結果就很難經得起長期經濟發展的檢驗。加上我們的體制尚在轉型,市場化改革遠遠不到位,所以就容易形成很多資源錯配。
  出發點都挺好的,誰不想把自己的城市建設好?憑什么就是一個大上海?為什么我們這個城市就不行?既是人之常情,也是經濟發展一個重要動力。但是愿望要受規律的制約,我們現在對城市文明的很多規律所知甚少,比如聯合國人居署署長CLOS Joan先生講到過一個指標,說比較適宜居住的城市,一平方公里要有80個路口。其實他當過市長的巴塞羅那,是歐洲非常適于人居的城市典范,它的密度是靠建筑布局好。我查過,巴塞羅那一平方公里有103個路口。浦東多少呢?農村區不算,17個。北京市的北部城區只有14個,差了一個數量級。所以現在很多城市修的都是“馬路”,那是走馬的,不是“街道(street)”,不是讓步行的人可以方便行走的城市街道。不便利的城市怎么生活?好像都是用來游行檢閱的,大馬路又寬又直,壯觀而過癮,但生活在里面的藍領、白領、金領、服務業的,他們的生活就不便利。
  今年1月我在哥倫比亞大學訪問,零下20度。我走了很多紐約的街道,兩個路口之間僅一分鐘步行時間,大道和大道之間也就兩三分鐘。開始不理解,為什么搞那么密,得投資多少修街道和設施,后來才明白這“格子化”的城市布局,土地賣得最好。為什么?小街區中間的地塊也便利,可以有更多的商業設施,是密度的另外一型。而帶來的問題,是城市公共空間不夠,不夠大氣。全是小街道做商業很好,但是城市還得有市民精神。后來到曼哈頓,從第59街開始,也是受到19世紀中葉巴黎大改造的風氣影響,市中心來一個800多英畝的中央公園,周圍配了很多博物館、文化設施,紐約大氣起來了。

 

來自:中國建筑新聞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阳县| 湾仔区| 永济市| 莱西市| 和田县| 鹤岗市| 毕节市| 车险| 南木林县| 壤塘县| 温宿县| 桑植县| 莱西市| 东阳市| 浦东新区| 松江区| 鄄城县| 洛浦县| 阿尔山市| 罗平县| 大邑县| 奈曼旗| 余干县| 新田县| 大冶市| 博罗县| 清流县| 同江市| 揭东县| 朝阳市| 施秉县| 会昌县| 河间市| 青神县| 虎林市| 大宁县| 谢通门县| 内江市| 临朐县| 桦南县| 甘泉县|